锦界镇河湾村位于锦界镇北38公里,是该镇最北边的一个村庄。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7500亩,风沙草滩地貌,地下水丰富,属于秃尾河的源头之一,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69户1520人,其中在家251户689人,建卡贫困户20户35人。该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,农民生产技术落后,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,农业生产结构单一,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,属市级贫困村。
今年5月9日,县文广局党员干部刘强被选派到河湾村任“第一书记”,帮助河湾村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。连日来,这位第一书记吃住在村里,尽快熟悉着村里的每项工作。他所记录的厚厚一沓扶贫工作日志里,每一页都载着对村民的浓浓情谊。
精神“脱贫”方可真正脱贫
工作日志:“扶贫先要扶志,脱贫得要精神上先脱贫。”
进驻村的第二天,吃过早饭后,刘强和两名扶贫队员四处奔走,查看全村七个小组道路硬化情况,沿途遇到村民李俊明和家人正在田里干活,顺道做了摸底调查。
李俊明前几年在外打工受过伤,伤口愈合后一直拄着双拐。他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在外上班,二儿子患有神经病,因此家中大事小事都落在李俊明夫妇俩身上。看着行动不便,还在努力干农活的李俊明,刘强感慨颇多。
刘强在调查中发现,一些贫困户本来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,并过上好日子的,但他们宁愿等、靠、要,一直过紧巴巴的生活。
“临走时,我嘱咐刘俊明要注重养伤,像他这样的贫困户一定能通过勤劳致富。脱贫首先要在精神上‘脱贫’,那些抱着等、靠、要态度的贫困户是不可能实现真正脱贫的。”在刘强的工作日志里,记下了这样的思考。
之后的走访中,每到一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中,刘强都会告知他们转变等、靠、要的思想观念,不能只靠政府帮扶,自己也要通过勤劳实现脱贫致富。一些贫困户逐渐意识到“精神”脱贫的重要性。
为王殿胜家量身定制脱贫方案
工作日志:“看能否享受医疗救助,产业扶贫,解决住房问题。”
5月17日下午,在包村干部贾小军的配合下,刘强带着扶贫队员到贫困户家中做调查研究。
当走到贫困户王殿胜家里时刘强惊呆了:一间简陋的房屋里,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,屋顶上有裂缝,屋外一下大雨,屋里就下小雨。在这间屋里,炕上坐着患有骨结核行走不便的女主人,地上站着刚打零工归来的儿子。早年,由于妻子病重,王殿胜四处借钱为其治病,一双而儿女都辍学回家。如今家里欠外债15万,儿子由于文化程度低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
面对王殿胜的生活状况,刘强陷入了沉思,像这样的贫困户,如果只是一般的扶持,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内脱贫,需要根据他家的情况,制订符合实际的扶贫措施。
经过与包村干部和王殿胜商量,一套针对王殿胜家的脱贫方案出炉:针对王殿胜的妻子常年吃药,积极向上争取为其购买药品慢保。考虑到王殿胜有养殖意愿,通过产业帮扶政策积极支持其养羊,向县上为其争取羊子。在解决住房问题上,利用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,尽快帮助他翻修两间新房。
走出王殿胜家之前,刘强将每一条帮扶方案都详细的记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。